组会内容纪要
时间: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地点:交通中心大楼8A412室
参会人员:丁小兵、胡莹莹、赵崇博、施科迪、袁磊、王雪霖、齐杰仪
记录人:施科迪
会议议题:组内学术交流
会议概述:
2025年9月30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丁小兵老师研究组成员于交通中心大楼8A412室展开学术会议,于8:00开始,11:00结束,总时长为3小时。本次组会中,丁老师针对研二研三的同学即将面临的中期答辩以及大论文开题所碰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详细内容纪要如下:
内容纪要:
首先丁老师整体性过了一遍AI for Engineering学术交流会上会用到的《AI驱动地铁运维致灾风险链演化机理解析及协同防灾机制研究》PPT,针对每一页ppt都详细打磨,认真品读,以分享的形式向同学们讲了很多细节:viosio图中的一些文字换行会更加精美;打造数字孪生协同防灾系统能够更有说服力;基础数据集存放在什么位置,数据的时间又是什么;将拟申请国家信息安全三级认证,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稳定;在风险演化机理加一块防控内容(精准化靶向防控研究中);最后表示将带两个学生过去同济大学拓展眼界增长见识;上一次的兰州之行PPT内容虽然丰富,但还是存在前后顺序不够清晰,内容重复等情况,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赵崇博:讲述了小论文《考虑客货流时空分布的地铁客货混运列车运行计划研究》,老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摘要中快递公司指代不明;在引言方面,从开始研究然后第二个作者到承接句,可行性被验证后,但是第一二句并没有讲述可行性,缺乏逻辑性,但引言总的来说还是不错,有脉络和顺序,基本符合小论文要求;针对建模部分,字母的确定要清楚,列车满载率要与时俱进,考虑九号线拆除座位带来的影响;图片缺少图例解释;模型存在漏洞,使用AFC数据并无法知道列车上有多少人,不知道上客和下客的具体情况,也就不清楚列车的剩余运能;快递的实际业务数据要有来源,在一代一代师兄师姐的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要去能找到一些更好的数据从而来更好的完善论文;不是只是发一篇论文,要有收获,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生,不能抱着写一篇论文毕业的想法,要好好搞学术;结语要进行修改,不要和摘要一样,结论是不通过本实验得不到的东西,需分点进行描述。
施科迪:汇报了目前的进度,暑期完成的论文投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目前在初审修改阶段,已经提交上去了;研一一整年的时间完成的基于马尔可夫的地铁运营风险传导网络防控研究论文因为完成的比较粗糙,虽然又经过了一轮修改,但还是差了一口气,所以和丁老师讨论过后想着从上往下投论文来碰碰运气,先投CSCD的中国安全科学生产技术;大论文题目和小论文保持一致,将采用客货混运模式下载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和停站方案优化两个方面展开。

袁磊:目前已完成大论文目录,针对里面的一些细节丁老师给出了专业意见:多维协同优化题目优化的内容怎么来呢,优化这个票价应该是优化定价,根据这个思维草拟几个题目。地铁客流三步特征分析是可行的,但是3和4是小论文里面的内容显得比较单薄,不知道怎么补充完善,丁老师表示建立的模型和算法是放同一章节里的,需要再写一个评估,用来探究定价出来以后好不好的一个评估,然后可以接上第五章实例分析,比如9号线等等。最后少个结论,需要做研究结论与展望,是整个论文的研究结论。从整体角度来看,定价好不好的问题很难评估,没办法去实际实施,只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所以怎么证明票价折扣是有效的,希望袁磊同学做的这个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最起码能解决一部分。
齐杰仪:表达了自己最近的一些感悟,感觉每次聊完问题很多,文献也不够好,写的也不够精细,存在压力,然后就感觉容易提前焦虑,该怎么去把这个事情干好,还是先把手头的综述先干好,让老师看看。丁老师表示每个人的悟性都不一样,时间分配不一样,不用太过焦虑,适当的压力可以推动进步。
丁老师在结束学术讨论后还针对我们整个课题组的情况进行了谈心环节:丁老师希望每一个人包括不在场的研一都能做到八个字,八面玲珑、独当一面,这一点其实很难,是润物细无声慢慢的。研三的两个同学要接近终点站,在慢慢减速、慢慢的过渡,但这个过渡阶段也是特别重要的,怎么把读博的材料准备好或者找工作的事情做好也是很重要的。到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
会议总结:
本次组会内容深入,议程全面。会议聚焦于参会PPT打磨与分享,并围绕赵崇博、施科迪、袁磊三位同学的学术进展汇报,以及齐杰仪同学的个人困惑展开讨论。丁老师针对各人情况分别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建议,明确了论文修改的具体方向、大论文的构建思路以及科研心态的调整方法。会议既强化了学术指导的严谨性与实用性,也通过会后谈心环节体现了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深切关怀,为后续研究工作的稳步推进与学生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