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5月14日
地点:交通中心大楼8A412室
参会人员:丁小兵、史淦、洪晨、李玉华、胡莹莹、赵崇博、赵正源、洪皓洋、施科迪
记录人:洪晨
会议议题:组内学术交流
会议概述:
5月14日,丁小兵老师带领研究组的七名成员于现代交通大楼8A412室举行了一场学术交流。会议从8:30开始,持续了约3个小时,在11:30圆满结束。本次会议以研三答辩为主线,各项学术科研工作有序推进,具体会议内容纪要如下。
史淦:首先由史淦同学进行预答辩,丁老师针对答辩情况,提出了很多问题, 问题一:题目:题目定位轨道交通故障,但是数据是日志,分析的数据与研究目的是否能对应上;问题二:如果危险源中不存在延误等字段,是否这个危险源就辨识不到?是否会导致数据辨识不全的问题;问题三:文献综述,危险源辨识综述表达了什么问题?需要说明什么问题?结论应该简单明了结论部分文字堆积过多;问题四:技术路线图,横向机理最后为什么落在考虑恢复策略的级联失效模型?纵向构建的关键风险链和横向机理最后都是服务于下一章的吗?(逻辑不清晰)问题五:D-I-L模型中延误损失具体计算指标和数据怎么获得,平均达到率获得是否可靠。

洪晨:洪晨同学也进行了预答辩,针对答辩的情况,丁老师也进行了提问,主要内容有kmeans和kmodes,两个模型选取的依据,补贴折扣解释,伪代码不清楚,建议修改,客流均衡是怎么做的,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以及目标函数的详细解释,需要考虑满载率1.25,约束条件符号的详细含义需要清楚,以及逻辑结构,还有最后结果分析这一节,要重点讨论每个时段折扣的意义和解释说辞。

李玉华:汇报小论文的投稿情况,经过谈论,建议翻译成英文,投稿清华大学主办的EI期刊。

会议总结:在本次会议上,参与汇报的同学们详细阐述了自己上周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等,并且分享了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成果与不足。丁小兵老师对各位同学上周工作内容逐一进行评价,并针对各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指导。最后,预祝研三同学答辩顺利!